最後更新日期 2025-04-13 by BossMT
首次發文日期 2025-04-08(首圖 / DALL·E + Canva)
最近全球社群像中了魔法咒語,一鍵就能變身「吉卜力主角」。這波 AI 吉卜力熱潮,簡直是科技界的變身器。只要上傳照片,就能瞬間化身宮崎駿世界裡的夢幻角色,根本神還原,色調柔柔亮亮的,比濾鏡還溫柔,夢幻得像一秒飛進童年,搞得大家玩到停不下來。
ChatGPT免費版一天三張還玩不夠,Elon Musk 的 Grok 也來湊熱鬧;不只吉卜力,梵谷風、樂高風、膠糖公仔風….全都來了,一秒變畫風成了新日常。但我,一個每天要跟 AI 對話、用它生圖的人,居然這次完全沒跟風。
滑著滑著,心裡突然有點怪:「這些『很像』的圖,真的有靈魂嗎?」
AI 畫得出宮崎駿的構圖、配色、筆觸,但它知道半夜重播《神隱少女》時,那個怕湯婆婆太兇而睡不著的小孩,是什麼感覺嗎?它明白《天空之城》讓人淚崩,不是畫風色調,而是因為那份「人與機械的矛盾、理想與殘酷的拉扯」嗎?
AI 很會問:「要不要加一點光暈特效?構圖要用三分線還是對角線?」但它永遠不會問:「你失去過嗎?你愛過誰?你是不是好久沒哭了?你後悔沒跟誰說再見?你是不是哪句話一直沒說出口?」
因為 AI 心裡,根本沒一個《魔法公主》!
我深信,創作的價值,不在「像不像」,而是「你活過什麼」。創作的靈魂,不在滑鼠,真正讓人共鳴的,不是技巧,而是你曾經在哪個午後,心碎得像玻璃掉地,拼不回來的那種情緒。
AI 不會失戀、不會執著、不會因為一張舊照片濕了眼眶,更不會在騎車經過老地方時,忽然覺得安全帽裡悶到快窒息……其實早已淚流滿面(💥對,那就是我!💥)。
那不是演算法,那是人生算法;不是模仿,是滲出的靈魂;不是Data,是Drama。有人問我:「所以你反對用AI創作囉?」我才不是老派文青,我超愛AI!我只是想用它,放大靈魂,而不是逃避它。
AI 不能替我活,但它能幫我把靈魂放大,可以幫我把那些「活過的痕跡」變得可見。把那些不會寫字的人,藏在心裡的故事變成圖畫,把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,轉換成文字,變成詩,變成光。
我寫文章,不是為了KPI、不是為了SEO,但如果有點流量,那就太棒了!我寫,是因為有些故事,是靈魂留下的印記,是我曾經活過的證明,是那些哭著敲鍵盤的夜晚,是那些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的日子,默默變成字、寫成文,,最後化成文字流出來的自己。
很多人說怕被AI取代,但它永遠無法模仿你摔倒後咬牙站起來的那一秒。創作,是有限生命的閃光。是「我還活著」的證明。
AI 可以模仿你,但模仿不了你曾經活過的痕跡。它畫得出油畫風、任何想要的漫畫風格,但畫不出你在夜市邊吃雞排邊大哭的悲壯,也寫不出你在捷運上想起舊情人的無聲崩潰。
別怕AI進步,怕的是我們不再痛、不再想、不再創作。創作可以是寫字、畫畫、拍照、拍片、唱歌、亂哼一段旋律,只要是從心裡出來的,都值得留下來。
因為,創作不是炫技,而是靈魂的筆跡。
真正的創作,是你哭過、痛過留下來的痕跡!
▮ 創作不是像不像,而是傷不傷
▮ AI沒有靈魂,但你有
👉 延伸閱讀:
